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双碳”与环境健康风险管理——北大新工科国际论坛(2021)“生态文明与环境健康”分论坛第三场专题报告会

北大环院 2022-10-07

2021年10月22日至23日,北大新工科国际论坛(2021)“生态文明与环境健康”分论坛在京举行。“生态文明与环境健康”系北大新工科国际论坛(2021)下设的九个分论坛之一,吸引了近百家单位的200余名专家、学者、企业和行业代表参会。


本次分论坛以“生态文明与环境健康”为主题,面向生态文明引领下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旨在进一步促进北大新工科中环境健康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论坛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主办。

10月23日下午,北大新工科国际论坛(2021)“生态文明与环境健康”分论坛的第三场专题报告会“‘双碳’与环境健康风险管理”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群英厅举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原部长李善同研究员,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研究员,南京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毕军教授做主题报告。专题报告会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世秋教授主持。

 第三场专题报告会 参会人员合影

李善同研究员作报告

李善同研究员以“双碳目标和区域发展”为题分享了团队的研究成果。她指出,要以系统观念、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来认识“双碳”目标。我国各省的发展基础和驱动因素、产业结构存在差异,要以国家总体碳达峰为总目标,系统协调各省碳达峰的时间和路径。依据从生产视角和消费视角所分析和识别的影响各省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的研究结果,李善同认为要建立消费视角碳排放核算管理体系和不同的达峰路径分解,从生产和消费双侧同时发力。

邹骥教授作报告

邹骥教授作了题为“实现双碳目标的转型管理”的线上报告。他谈到,大气污染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是实现碳中和愿景的重要路径,且应贯穿于近期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在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存在的背景下,绿色低碳转型有望促进技术集中创新、驱动投资规模、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改变消费方式,碳资产以及自然资本将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全新推动力。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要紧密围绕发展的新动能、新的增长逻辑来梳理双碳目标的设计和转型过渡过程。

庄贵阳研究员作报告

庄贵阳研究员作了题为“‘双碳’内涵与转型路径”的报告。他强调,中国碳排放提前达峰面临巨大挑战,需要加速助跑,但也要避免“运动式”减碳。要注重地方政府行为调控,分清轻重缓急,明确“立什么、破什么、该干什么、必须加快什么”几个关键性问题。庄贵阳指出,在政策设计取向上,需要建立全国一盘棋的统筹机制,也要针对不同地区制定差异化行动方案,促进有达峰条件的产业和地区率先达峰。在强化生产领域减排责任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消费模式的绿色转型。

毕军教授作报告

毕军教授作了题为“环境健康风险的差异化管理目标和策略”的线上报告。基于其团队的研究结果,他指出,目前我国的环境健康风险水平与国家战略要求差距明显,环境健康风险管理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环境健康问题的发生和演变可以用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加以分析和解释,通过建立公众对大气质量变化的情绪响应曲线,能够指导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并支撑差异化、动态化和符合中国国情的大气污染风险目标的制定。为进一步提升风险适应策略的有效性,可以融合神经科学实验,创新风险感知等的定量测量模型,从而量化风险感知放大或衰减机制及其对风险交流的影响。

交流与讨论

分论坛的第三场专题报告会聚焦环境政策的区域实践和全球环境治理,来自国家智囊机构、全球著名NGO及高校的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了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和不同省份达峰路径分解、“双碳”目标的实质内涵和转型过渡过程,以及环境健康风险管理与政策制定。交流讨论环节,与会代表们从多角度、多领域积极寻找基础科学的原始创新、绿色科技的产业应用、政策措施的实践推广间的融合之道,进而为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的建设贡献新的智慧力量。

撰稿:张译丹、崔嘉楠

摄影:刘军、周橡南、赵迎春

记录:张译丹、刘禹含、彭一娇、李品间

推荐阅读

01

聚焦“生态文明与环境健康”—— 北大新工科国际论坛(2021)“生态文明与环境健康”分论坛首场专题报告会

02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山西省朔州市项目合作座谈会举行

03

朱彤课题组基于水探针和显微拉曼建立微米级颗粒pH值测量方法

04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发起组织的国际气候交流项目启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